麦糁是一个城里生城里长的城里人。因为没有考上中专大学,也没有当上兵,所以就没有工作。
麦糁十八岁那年,随着“我们也有两只手,不在城里吃闲饭”口号的提出,无可奈何地跟着同样没有工作的父母下乡“除草荒”去了。
所谓“除草荒”,只是当时当地党委政府(当时党政合一,统称为“革命委员会”)的一个说法。真实的政策却来自于D中央——
1968年9月24日,《甘肃日报》头版发表了《巩固伟大胜利,发展伟大胜利》的社论,祝贺全省各级全部成立了革委会。革委会的全部成立,标志着“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”已接近尾声,就想到对城里人到农村去应加大宣传。顾立清是以兰州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的身份,到《甘肃日报》担任军管会组长的。1968年9月底的一天,他把《甘肃日报》驻定西记者站的记者马占海叫到办公室,要求他尽快把定西地区城镇居民“上山下乡”的情况了解一下。
马占海通过县领导了解到了几个比较典型的人和事,其中一个是王秀兰。当时,王秀兰已经50多岁了,有两个儿子在外当工人,家里只有她和儿媳妇。当马占海问王秀兰对上山下乡有何感想时,王秀兰不假思索地说:“我们也有两只手,不在城里吃闲饭。”这句话正好切中了马占海此次采访的关键词,于是,他在稿子中把王秀兰作为了一个重点来写,并突出了她的这句“豪言壮语”。1968年12月8日,《甘肃日报》在头版右侧,以半个版的篇幅刊登了没有作者署名的消息,大号字的主标题便是“我们也有两只手,不在城里吃闲饭”。
谁知这篇看似普通的通讯稿,却引起了毛泽东主席的高度重视。他立刻指示新华社和《人民日报》派人到甘肃会宁县,实地核实这篇文章的真实性,然后转发全国。1968年12月22日,《人民日报》在头版以整版的篇幅,原文刊登了《甘肃日报》的消息——《我们也有两只手,不在城市里吃闲饭》,并加了编者按。据说“城”字后面那个“市”字,还毛泽东亲自修改时加上去的。与此同时,《人民日报》还在与报头平行的右上角《毛主席语录》一栏里,发表了毛泽东为推动上山下乡运动所作的最新指示: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,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,很有必要。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,把自己初中、高中、大学毕业的子女,送到乡下去,来一个动员。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。”从此,由城市居民到农村去,转化成了知识青年“上山下乡”运动。
《人民日报》发表的第三天,《解放军报》、《红旗》杂志等全国和各省级报刊也先后全文转载。在报纸掀起轰动效应的同时,国内广播、电影和电视等舆论工具,都开足马力,宣传“上山下乡”。
麦糁和他的家人下乡“除草荒”,就源于这个时候。
在乡下落户之后,麦糁一家子人生地不熟,又不会干农活,工分挣得少,分得的粮食也就少,就连“红芋菜,红芋馍”也很难填饱肚子。所以,一九八零年一有“二市民回流”的政策,麦糁就跑上跑下地托关系、找门路,想把户口转回城里去。终于,麦糁如愿以偿,户口批下来了。可是,批下来又有了新的难处:没有地方住——自己家原来的房子以为没用了,也是为了解决婚姻问题,三间大瓦房便以二十块钱的价格卖掉了。
就在这时,麦糁发现那些比自己早一点回城的人家,都在城墙上扒扒平平,建上了不是“新房”的“新房”,于是也在城墙里面的洼地找了一个地方,借借磨磨地在这里盖起了三间小瓦房,另外还在前面搭了一间不算太小的厨屋棚。
春节快到了的时候,麦糁一家从乡下搬进了新居。这一天,是当地传统的“小年节”——腊月二十三。
当天晚上约莫十一点钟,正在熟睡的麦糁突然听见“笃笃笃”的敲门声。他迷迷瞪瞪地问了一句:“谁?”外面没人答应。正当他以为自己是在做梦,继而翻了一个身想继续睡觉时,“笃笃笃”的敲门声又响了起来。“他妈的。这是谁啊?”麦糁心里骂了一句,便拉开电灯,起身披上一个小袄去开门看。“没有人啊?”谁知就在他准备关门的当儿,一低头看见一只癞蛤蟆趴在门槛外边。这只癞蛤蟆在当地可谓大的出奇,就像一只大菜盘子一样大,看样子足有十多斤重。麦糁一边摇头惊叹,一边顺手抄起放在门后的铁锨,端着癞蛤蟆就往屋后的城墙上跑,继而将这只巨大的癞蛤蟆扔进城墙外边的城海子里。因为当时天气寒冷,滴水成冰,故而麦糁飞快地跑下城墙,跑进屋里,关门睡觉。可是,麦糁的身子还没有粘住褥子,“笃笃笃”的敲门声又响了起来。“又是谁啊?”无奈,麦糁只好重新起身开灯,打开了房门。一看还是没人。就在他准备关门的当儿,一低头又看见那只癞蛤蟆趴在门槛外边。于是,麦糁又是一边摇头惊叹,一边顺手抄起放在门后的铁锨,端着癞蛤蟆就往屋后的城墙上跑,继而将这只巨大的癞蛤蟆扔进城墙外边的城海子里。他慌慌张张地回屋关门关灯,上床睡觉。可是,钻进了被窝还没有盖好,“笃笃笃”的敲门声便再次响起。这一次,麦糁起身下床,开灯开门,“条件反射”的他便直接朝门槛处看去……果不其然,趴在那里的,还是那只奇大无比的癞蛤蟆。麦糁心里一惊,没有重复上两次的动作,而是双手合十,默默祈祷,继而轻轻地关上房门,钻进了被窝。这一夜,麦糁几乎没有睡觉。“一个癞蛤蟆……个头那么大……我把它扔进城海子,就是爬,也不可能爬得那么快啊?……这究竟是咋回事啊……莫非……莫非……”
天刚蒙蒙亮,麦糁便瞒着父母和妻子,找到一个“偷偷”给人“看啥”的“阴阳先生”。可是,这个“见多识广”的“阴阳先生”,也没有说出个所以然来,只是收了麦糁两块钱,说了句“我给你破破”而已。
接下来的半年,倒是没有出什么事。
夏天到了。这时候,麦糁托人找了一个打铁的活,中午不回家吃饭。他的父母在街上摆了一个水果摊,午饭都是麦糁媳妇做好了用瓦罐去送。因为孩子还不满半岁,麦糁媳妇必须在家照看。
这天中午,麦糁媳妇又像往常一样,一手抱着孩子,一手烧锅做饭。就在水开了要下面条的时候,麦糁媳妇鬼使神差似地没有往锅里放面条,而是猛地将孩子头朝下搁到了锅里。当下,只听孩子“哇”地一声哭叫,便再也没有了任何声音……
事情过后,麦糁又托亲戚找来了一个“风水先生”。这个“风水先生”前前后后地勘查了一遍,神秘兮兮地告诉麦糁说:“你还是把这个房子卖了吧?凶宅,住下去还会出人命的。”
“听人劝,吃饱饭”。结果麦糁就悄没声息地把这座房子转手了。
买房子的人是一个货车司机,自己买了一辆“东风六平柴”为人拉货。他住进这个房子的第九天,便在邻县出了事故,结果车毁人亡……这时候,他的家人才听人说这是一个“凶宅”。没办法,家人只好把这座刚买不久的房屋偷偷地卖掉。
这一个买房子的是一个国家干部,在一个局里当二级机构负责人(股长)。因为掌有实权,所以就隔长不短地有人来家“送礼”。可是不知道为什么,人家送来的东西明明放在那里没有动,用时却无论如何找不到……在这里住的不到一年,这个股长就被检察院查处,被判了有期徒刑六年……由此,“这是一个凶宅”的话题被人再次提起……故而,此时已经不是股长的“股长”家人也搬了出来……
现在,这个“凶宅”房倒屋塌,一片瓦砾。尽管城区地皮十分“金贵”,但这里还是无人问津。
1968年9月24日,《甘肃日报》头版发表了《巩固伟大胜利,发展伟大胜利》的社论,祝贺全省各级全部成立了革委会。革委会的全部成立,标志着“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”已接近尾声。
老兄,“文革”是66年起76止,68年正是进入高潮时期,怎会是接近尾声?
凶宅往往是建在阴宅地,一般人住着会怪事凶事连连。
凶宅不应该卖给别人,害人。
怎么又是蛤蟆,蛤蟆是不是特容易成精啊前辈?楼主你确定时间没搞错吗?一楼细心。
蛤蟆灵性是很大,不在狐、黄之下。①能化龙的动物屈指可数,蛤蟆就是其中一种。②蛤蟆的形相和人也很相似,双腿经常可以直立,手指脚趾和人的差不多。③蛤蟆里有很多盲修瞎练的“修行人”堕落而成的,满身毒腺就是嗔恨心化出来的,但是它们的智慧福报还是比一般动物强。所以蛤蟆怪还是很多的,我也见过很多,最大的原型就有猪那么大。看非洲人捉巨蛙、大蛤蟆,真的就是捉着小矮人的即视感。
不是我细心,而是作为“文革”的深受其害者,只要还有一口气,都终身忘不了那十年浩劫。
如果把文革中最惨烈的三年(66–68)看成是接近尾声也没有错,文革十年官方统计死了至少2000万人,民间统计则是5500–6000万,这都是这个“伟大领袖”所干的“好事”,至今还有那么多的盲头虫赞美他,这真是地球上的一大奇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