注:本文为签约作品,全文共2635字,阅读需收取0.1元阅读费用,请大家阅读前提前知悉。创作不易,望大家海涵。
商鞅任秦孝公之相,欲为新法。
为了取信于民,商鞅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,
招募百姓有能把此木搬到北门的,给予十金。
百姓对这种做法感到奇怪,没有敢搬这块木头的。
然后,商鞅又布告国人,能搬者给予五十金。
有个大胆的人终于扛走了这块木头,商鞅马上就给了他五十金,
以表明诚信不欺。
这一立木取信的做法,终于使老百姓确信新法是可信的,
从而使新法顺利地推行实施。
秦末汉初楚国人季布,楚汉战争中做过项羽的大将,
后来归顺西汉高祖刘邦,担任河东太守,
一生特别讲信用,只要答应办的事情就一定要办到,
从没有失信于人。
他以侠义闻名,重守诺言,
因此人们常说:“得黄金百斤,不如得季布一诺。”
以上历史典故说明,人无信不立,
信守诺言是人之根本,没有信用的人在社会上很难立足,
只有诚信待人者,才能被别人诚信相待。
同时告诉我们,在许诺别人之前,
需三思而行,
一旦下了承诺,你就得为此承担起相应的责任。
1991年5月初,同村的一位朋友找到了我,
希望我抽空去看看他的老表。
朋友说前阵子老表在午休中突然地惊醒过来,
十分着急的样子,
口中还念叨着说:“阿川,等等我,我这就来……”
接着,光穿着条裤衩就翻出了窗户……
朋友说老表从二楼摔下来时,幸好被楼下的晾衣杆缓冲了下,
才不至于丧命。
去医院住了些天,一番检查后没什么大毛病就出院回家了。
人是没事了,能吃能喝也能干活,
但这事之后,家里人心里总想堵了块石头似的。
朋友说就为了老表口中的那一个“阿川”,
阿川是老表的朋友,亲如兄弟,
可人家已经过世多年了呀。
听到这里,我有些明白了。
其实,人怕鬼是一种本能,
人类对未知的东西永远存在着恐惧心理。
说白了,老表的家人是怕他被好朋友阿川给掳走了 。
灵魂缠上亲戚朋友时有发生,
但索取对方性命却是极少数的事,
况且刚刚从朋友口中得知老表身体并无大碍,与常人无二,
家里也不像是出现了异常情况,
但既然人家都找上门来了,
我怎么说也得走一趟。
因中午太阳大,气温高,
我与朋友一直过了午后3点才出发去了他老表家里。
到达后看到朋友表嫂独自在家带着孙子,
说老表刚刚出门干农活去了,她去喊回来。
表嫂带着孩子离开后,我屋前屋后溜了圈,
然后,由朋友陪同着楼上楼下各处转了转,看了看,
一切正常。
大约半小时后,老表夫妇抱着孩子回来了,
我们就在堂屋坐下来开始闲聊。
朋友的老表虽然上了些年纪,但看上去很年轻,也很精神,
不像是“有事”的人,
总是笑呵呵的,十分热情,
又是泡茶,又是发烟的。
一开始我们也没说到正事上,
东拉西扯地聊着一些家常事。
渐渐地,他谈到了与好朋友阿川之间的一些往事。
他说阿川与他同村又同龄,两人是从小一起玩到大的,
小的时候一起去河沟摸田螺、捉泥鳅;
稍大点一起给人家放过牛;
生产队时又整天一起赚工分;
最后来又一起去了砖厂拉砖赚钱。
他们之间没有秘密,可以说不分你我。
他说有一年生活特别困难,几个孩子总是不停地生病,
阿川二话不说就把刚买回来的小牛犊给卖了,拿钱救济于他,
后来他才得知,为此阿川一家人过年都揭不开锅。
他说永远忘不了那个阴雨绵绵的初秋,
那天他与阿川一大早就赶到了砖厂,
一如既往地开始一天的辛苦劳作,
那个大烟囱就这样毫无征兆地倒了下来,
最后,他逃过一劫,
而阿川一句遗言都没有留下。
每当听到这些,总让人难受又无奈,
生命真的十分脆弱又渺小,
你永远不知道明天与意外哪个先到。
亲眼目睹好兄弟的离去,又走得如此惨烈,
我想这必定会让他一辈子都沉浸在悲痛与阴影之中。
后来,朋友的老表还跟我谈到了这样一个细节,
他说阿川出事之前,他们也会偶尔地聚聚,
有次喝酒到兴头上,他就说这辈子活得太累了,
他不想长寿,活个70岁足够了。
阿川接过话说70岁太长了,他宁愿早些离开,
生活实在太苦了。
他就对阿川说如果他早些离开,他就折寿10年去陪他。
我就随口问了他一句,我说今年你多少岁数了?
他说60。
之后,我们岔开了话题。
本来我打算坐坐就回去了,
但那家人非常好客,执意让我留下来吃晚饭,
我只好客随主便了。
饭后我与朋友,还有他老表继续喝茶聊天,
中途我去了趟厕所,
茅厕在屋后面。
那时天色已快要暗下来了。
我从茅厕出来时,看到朋友的老表背着我静静地站在屋后的小路上,
离我大约有个五到六米远。
这时也许有人会问,老表不是在屋里喝着茶吗?
没错!
因为我见到的只是他的灵魂,
换句话说,老表灵魂出窍了。
我当时心里就咯噔了下。
我没回避,也没打扰,
而是藏在暗处,观察着他的下一步举动。
很快,灵魂沿着小路开始游走起来。
我悄悄地跟在他的后面,但始终与他保持着一定的距离,
我十分担心这个时候路上出现个人或什么的,
要是那样的话灵魂很可能会消失,
如此一来我就追踪不到他的去处了。
还好担忧中的事并没有发生。
我就这样跟着他又是过桥又是拐道的,
眼看天色越来越暗,
终于,他在一座小山脚下停了下来。
他微微抬头,盯着前方。
我看到这座山不高,光秃秃的,